銀元寶到了明朝才盛行,但還不是國家的法定。直至清朝,銀元寶始為主要的流通,因重量不等,所以按“兩”為主要的重量單位,故又稱銀錠為“銀兩”。清朝的銀錠形狀變化為馬蹄形的元寶,故亦稱為寶銀。經過熔鑄后的元寶,又可分為大錠、中錠、小錠,但通稱為銀塊或銀錠,此外碎銀依然存在。由于各地均可自行熔鑄寶銀,以致寶銀的種類和名稱雖在全國大體一致,但成色與重量卻非一律,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銀兩,相互之間的兌換也有一定的折算比率。后,外國洋銀(銀元)大量流入和自鑄銀元流行,并沒有根本改變或取代銀兩制度的地位。直到1933年宣布廢兩改元后,銀兩才不再作為流通使用。
夾版銀幣:它的外層包裹兩層銀皮,銀層較厚,一下一般不易磨出痕跡。這一種稱夾心銀元,是假銀幣為常見的一種。內夾銅、鐵、鉛等多種成分,其聲音實短、沉悶且無轉音。
孫中山開國紀念幣近年來,隨著收藏投資熱的不斷升溫,銀元也日漸走俏,且價格一路上揚。尤其是珍品銀元,在藏品交易市場上表現異常活躍。錢幣的收藏價值是存世量、文化價值、鑄造工藝來決定的。當今世上為的莫過于是“東三省造光緒元寶”、“云南省造光緒元寶”、“大清光緒奉天省造長須龍錢幣”、民國二十一年金本位幣”、“圣宋通寶當伍”、“中外通寶壹兩錢幣”。其中“東三省造光緒元寶”已經數年沒有出世,如今“東三省造光緒元寶”舉世難尋出幾枚,價值難以言喻。